咨询热线

010-86464333

当前位置: 首页 >慧展新闻>会展与会展产业

会展与会展产业

信息来源:慧展 浏览数量: 5355 次 发布时间:2017-12-09

一、正确理解会展概念


有一些企业家不太理解,认为没有必要总纠缠着概念不放,甚至把大学“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也视作大学教育的短板,却不知道理论教育对于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孙中山先生曾提出“知难行易”的著名论断。说明理论研究难度大,但是搞懂了,应用在实践中,“掌握了群众”,就会在实践中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学习会展专业,当然要重视理论教育,但是理论教育不简单化,不能搞死记硬背,搞本本主义,而要结合生动的社会实践来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开展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能力。学习会展,首先要树立对会展、会展产业等基本概念的正确认识。

会展属于活动的范畴。活动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集体的活动,可以是有主题的活动,还可以是无主题的活动,等等,不一而足。会展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同时具备集体性、和平性、组织性和计划性、一次性或临时性、主题性等五个方面的条件,才属于会展活动的范畴。

集体性,指的是三人以上参与,而不是一两个人参与;

和平性,是指友好和平的活动,而不是暴力恐怖和对抗性活动;

组织性和计划性,是指会展活动不是临时突发的事情,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

一次性或临时性,是指会展活动并非一个日常性的工作,有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活动结束,事情也就随之结束;

主题性,是指会展活动都是有主题,有一定的目的的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自发行为。

因此,会展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特定主题和程序进行的一次性或临时性的集体和平活动。

准确理解会展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大会展、会展概念的广义和狭义定义等都是不严谨的。

现在一些教科书中采用“大会展”说法和广义和狭义会展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从逻辑上讲,一个字义明确的概念,具有明晰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样的内涵界定,就会有确定的外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把不符合这个概念内涵的事物归入,就违背了逻辑上的“同一性”原则。

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会展就是会议和展览的观点基础之上的。事实上,我国最早出版的会展学术著作——保健云、徐梅的《会展经济》一书,就没有广义狭义的提法,也没有“大会展”的说法。该书指出:“会展是会议、展览、展销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和平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运动、集中性商品交易活动等,例如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体育运动会、大型国际会展、交易会等。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尽管这个定义在内涵表述上还很宽泛,界定还不够完善,但是至少说明两点:

第一,会展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广义狭义的说法的;

第二,会展概念在最早的学术著作中就涵盖了会议、展览和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竞技活动等。并非有人所认为的“会展就是会议和展览的简称”。

从字义来看,会展是“会”和“展”组成的合成词,如果把“会”解释成“会议”,就大大缩小了“会”的外延,如果把“会”理解为“集会”,自然就包括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等各种主题性和平活动在内了。

既然会展概念在内涵上有了明确的界定,外延上必然要与内涵完全一致,不能节外生枝,又分出一个广义和狭义来。“大会展”只是一个口头语,并非学术概念,尽管在实践中有利于传播会展理念,让那些从事演艺、赛事、节庆活动的人逐渐产生会展行业的归属感,但是毕竟从学术上看,不是一个严谨的表述,是需要引起学者们注意的。

第二,行业管理与学术界定是有区别的。

虽然会展概念涵盖了会议、展览、节庆、体育、赛事等多方面,但是并不意味在行业管理上就必须按照理论逻辑统一管理。实践中存在实践的逻辑。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细分程度越来越高,行业管理具体而微,不能泛化。有很多地方性行业组织只负责协调会议与展览业行业事务,不负责节庆活动、体育活动等事务,为了避免误会,就取名为“会议展览业协会”。有很多地方成立了节庆行业协会,婚庆行业协会,演艺行业协会等等。由于各行各业都有会展,国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机构,各个关键部门只能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实施管理工作。商务部出台促进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不意味着会展业就是展览业;国家旅游局出台文件,推动会展旅游事业,也不意味着会展业就是会展旅游。国家机构在自身自责范围内管理跨行业的交叉产业活动,这是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不必大惊小怪。看到国家出台促进我国展览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就惊呼:原来会展业狭义上就是展览业!

第三,会展、活动和event的区别与联系。

我曾在《会展学研究》第63期发表了《也谈event该如何翻译》,详细分析了event在英语中用法。有人认为,会展就是会议和展览,如果加上各种活动,就是大会展。西方没有会展这个词,要么是单独使用会议和展览的概念,要么是使用event的概念。因此,中国有会展专业,没有活动管理专业;西方没有会展专业,而有活动管理专业。这是典型的从概念出发研究问题,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理论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发展的。人们面对新事物,不断创造出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如果没有创造出新概念,就采用合成或者拓展概念外延的方式来满足新事物发展的需要。“会展”概念在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提出来,至今才20年左右。语言本身具有历史性,概念创新难度大,民众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尤其需要理论家们有远见卓识,开展深入研究,为新兴产业贡献理论智慧。

关于会展、活动和event的关系,笔者认为,活动概念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用法:活动可以指运动,物质运动过程可以用“活动”来表达,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现象;可以指动物的运动现象,比如附近狼群活动频繁;还可以指人的活动,尤其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动,比如每天早晨出门活动,举办生日宴会活动,开展联谊活动,举行会议活动,展览活动,举办啤酒节活动,游园灯会活动等等。人的活动中,有的单独行动,这是个人活动;有的集体行动,属于集体活动;有的是和平活动,有的是暴力活动,恐怖活动;有的是有计划的活动,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也有很多没计划的、突发的活动;有的活动有主题,有的没主题;虽然从“有目的的行动”角度来看,工作本身就是人的社会活动,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一般不说自己是搞活动,而把那些临时的、主题性的、集体性的和平交流称作活动。因此,相对于日常工作而言,单位举办的表彰活动、培训活动、会议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等,都用“活动”来概括,与常规的工作区分开来。可见,活动的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用法。

在中国,活动一词一开始并不是书面语,在1915年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中就没有收入这个词,是后来汉语白话发展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称这种有主题、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为“事”,和平性的集体活动,比如红白喜事;如果发动对抗性的集体活动,叫“起事”。《论语》中有篇《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句话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里的“事”指的就是军事活动。

在英语中,对会议、展览、活动等都有具体的词汇,一般性的、概括性的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数个具体词汇的首字母拼合成新的合成代码。英语中这类表达有:M&E,MICE,MEEC等等,这样的代码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单词,只能算是一个过渡,我个人不主张在学术上使用这样的用法。

二是用一般性的词汇。表达会展与活动的一般性词汇主要有两个,meeting和event。我在《英语言环境下的会议概念》的系列文章中对meeting进行过详细梳理,各种具体会议的单词(conference,congress,convention,forum,summit,workshop等等)都可以用meeting来解释,可见就是meeting是关于集会的一般性概念。但是,meeting没有展示展览的意涵。event则是外延比meeting更广的概念,相当于中国传统中的“事”,可以是和平的event,也可以是对抗性的event,可以有计划的event,还可是突发的event,可以是人相关的event,也可以是物理的event。也相当于今天讲的“活动”。

但是,“event management”所讲的event既不是广义的动物的活动、物理的活动,也不是指无计划的突发的活动,还不是指恐怖的、暴力冲突的活动,而是指有计划的、和平的、集体的、主题的、临时的活动。为了和一般性的event有所区别,西方学者说,这是特殊活动(special event),也有学者译作特殊事件。但是特殊活动只是口头的区分,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所以,Donald Getz等在《Event Studies》一书中明确指出,Event studies的对象就是planned events,范围包括:individual celebrations and community festivals, sports, business meetings and exhibitions,mega events。也就是说,event management所讲对象和我们讲的会展管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我之所以不赞成用“活动管理”来替代“会展管理”,原因如下:

首先,一个专门行业的母概念,是理论基础的基础,必须要有区分度。读者可以据此进行识别。活动是一个应用极为广泛的概念,在各种学术成果的标题中都有这个词汇,无法成为一个有区别度的检索词,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中检索“活动”,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

其次,“活动”一词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在一个专业话语体系中容易引起混乱,而“会展”概念中,“会”就是指同时具备前文所讲五个要件的集体活动,“展”则正好补充了“会”所不具备的展示等艺术手段方面的意涵,不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用法,不会造成概念混乱。

最后,西方活动管理所指的“活动”与会展所指的活动,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可以在一般性用法上通用,event management不必硬译成活动管理。至于用“事件”和“事件管理”的概念来翻译event和event management,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汉语言习惯用法,“事件”是指比较重大、对一定的人群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事情。虽然event相当于汉语中的“事”,但是在翻译中需要灵活处理。如果作为event management或event industry使用,还是翻译成“会展产业”相对合理一些。


二、什么是会展产业?


会展产业是现代新兴产业,从国际上来看,会展产业的表述不统一,所指范围也没有统一。有的用MICE Industry,有的用Meeting Industry,有的用MEEC Industry,还有的用Events Industry,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司颁布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把会展产业称作Organization of conventions and trade shows。

邹树梁认为,会展业是以展览和会议为主、涉及行业广泛的综合性产业,是由会展经济运动而引起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类企业的总和,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邵培仁认为,会展产业是涵盖会议、奖励旅游、博览会、节事活动、展览会等在内的“大会展”概念;俞华认为,会展产业是指包括会展行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中为会展提供服务的部分。会展行业既是一门系统工程、综合经济,由是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相关行业较多,包括运输、广告、饭店、餐饮、交通、旅游等部门,构成会展活动的产业链,形成会展产业。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会展产业的研究对象却基本上一致,都包括会议、展览会、博览会、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等。在英语语境下,MICE也好,MEEC也好,都只是将几个单词的首字母拼合而成而已,并没有对其共同的本质属性予以概括。在汉语的语境下,“会展”一词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是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使得这一概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会”所指称的对象广泛,凡是临时性的人的集聚,都可称作“会”,如运动会、博览会、会议、大会、庙会、宴会等都冠之以“会”;而“展”则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展示会等。因此,“会展”不能简单地与“会议展览”等同,其指称范围与Events Industry相当。把Events Industry和Meeting Industry通译作“会展产业”符合当前国内外会展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也符合学科研究的要求。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服务生产及其经营的各个经济组织或经济集合。产业本质上是指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集成起来的企业或组织群体,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和组织组成的。因此,会展产业就是生产会展产品的公司和组织群体。可以这么定义:会展产业是指按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要求集成起来的、从事会议、展览、博览会、节庆活动、奖励旅游、赛事活动等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监管部门等组织群体。

一个产业从形成到发展成熟,往往需要较长的历史过程,而且从某个子产业为中心渐次延展,不断发展壮大。会展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会议产业、展览产业为中心,渐次拓展到节庆活动产业、会奖旅游产业、体育赛事产业等领域。英国学者Glenn Bowdin等认为 ,会展产业(Events Industry)包括:会展活动的主办机构、会展运营管理公司、会展产业的供应商、场馆单位、行业协会、外部监管机构、出版机构等。

其中,会展活动的主办机构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具有主办资质的企业和媒体机构等;

会展运营管理公司包括会议运营公司、展览公司、节庆服务公司和部分旅游公司等;

会展产业的供应商包括灯光、音响、设备、广告、传媒、饮食服务、物流、公关、安全、法律服务、财会服务等各种直接与间接的会展产品供应商;

场馆包括历史建筑、画廊、博物馆、剧院、大学、图书馆、酒店、度假胜地、会议中心、展览中心、运动场馆中心、体育馆、表演艺术中心、历史遗迹、主题公园、以及购物中心等;

行业协会除了会展行业协会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这些都是重要的专业会展组织者;

外部监管机构包括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主体,这些机构负有安全监管责任,为会展活动提供安全、法律、劳动关系、税收等公共服务,市政服务部门还要保障会展活动的食品安全、街道管制、垃圾清理等多方面事务。

出版机构包括为会展活动服务的各种杂志、出版社、出版企业等。


三、会展产业活动的特点


产业活动是指从事产业生产和服务的活动。会展产业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到各行各业。印度学者Ashutosh Chaturvedi认为,会展产业(Events Industry)所涉及的产业活动包括:商务活动、公司活动、展览会、展销会、娱乐活动、音乐表演活动、节庆活动、政府活动、运动赛事、工作会议、营销促销活动、学术会议、社会文化活动、产品发布会等。Razaq Raj等认为,会展活动包括宗教活动、文化活动、音乐活动、赛事活动、个人私人活动、政治政府活动、商务活动、公司活动、特殊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等。

会展产业活动具有很强的集聚性、联动性、广谱性、传播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1、集聚性

会展产业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吸引和集合尽可能多的参与者进行交流和体验,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体验来促进各方进一步的创新与消费。因此,会展组织者需要聚集大量的信息、大量的目标观众和专业公司,从而形成短时间内以场馆为汇聚中心的人流与物流,并通过网络、媒体、通信等现代媒体平台形成信息流,通过金融平台形成资金流。高集聚性是会展产业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高集聚性使会展活动成为了各行各业开展信息交流、产品体验与销售的重要平台,也使各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汇聚到了以会展活动为中心的平台之上,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也正是因为会展产品具有很好的高集聚性的特点,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才催生了会展市场,使会展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2、联动性

会展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为前提的。在会展产业活动中,会展产品的生产,需要多种产业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与会展主题直接相关的产业、展会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部门、会展场馆经营管理部门、以及服务于会展活动的交通、旅游、广告、装饰、边检、海关以及餐饮、通信和酒店等。举办会展活动,不但需要周密细致地安排好参与人员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通信、安保等服务,还要做好媒体、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礼仪、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一切符合产品核心价值需要的元素都可以以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联动。一个完整的会展项目往往是会中有展、展中有会,综合创新,大型节事活动项目还会巧妙地把旅游、赛事、贸易、文化、娱乐、庆典等与展览、会议结合在一起,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焦点。对于会展产业活动而言,产品元素的联动,有机结合,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还能有效实现综合创新或局部创新,从而提升产业活动的影响力。

3、广谱性

广谱是涉及范围和种类多的意思。会展产业活动的广谱性指的是会展产业活动涉及到各行各业,不但在商业领域,而且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会展活动,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会展”。一个大型综合性会展活动,往往覆盖全产业领域,影响深远。

4、传播性

传播性是会展产业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会展活动的策划期间,策划者要精心策划会展活动的媒体平台、出席活动的关键人物、传播定位,并分析这个产品的传播价值。产品设计成型审批通过后,主办方通过新闻发布会、广告媒体、招商团队、推介会、洽谈会等多方渠道进行推广,寻求赞助商;在会展活动的现场,更是充满了各种广告和新媒体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展会现场的展台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形象标识设计、展示陈列设计等等,其最关键的功能就是传达信息,通过具体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向参与人员传达明确的信息和情报,提升展品的影响力,增强知识分享与传播的速度,使受众在短时间内认知、体验和强化关键信息,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受众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进行交流、体验、交易、消费等活动之后,又把这些信息带到四面八方。因此,会展活动对于举办地来说是影响极为深远的。

5、创新性

对于会展产业来说,创新性是其生命所在。会展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中既有非周期性的会务展览服务,也有周期性的会展产品,一年一届或者一年多届。不论是周期性产品还是非周期性的产品,要使客户满意,就必须“创新”,包括产品主题的创新、展示形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沟通手段的创新、艺术表现的创新、策划的创新等重要方面。会展产业关系复杂,既涉及到企业部门,还涉及到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国家在保障产业发展上尤其需要从战略制定、资金调配、人员培养等各方面提供创新的制度保障,使产业部门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求新求变。同时,从会展产业活动内在要求其内容能够超前地、全面地、专业地通过会议和展示来讨论和展显社会、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从而使会展活动真正起到推广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和新知识的作用。因此,会展活动平台既是专业技术创新和趋势发布的平台,也是创新创意成果的集中交流与展示平台。

会展产业活动除了上述典型特点之外,还在发展趋势上具有国际性、渗透性等特点。虽然不是所有会展产业活动都是国际性的活动,但是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绝大多数都是国际性的。在全球化时代,打造国际性的影响力是绝大多数会展品牌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渗透性是指会展产业活动随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产生很强的辐射效果,渗透到会展活动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各个领域,影响到区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奥运精神、奥运吉祥物和标识系统、体育设施、奥运文化等深深地渗透到了举办地和举办国的居民生活之中,城市生活得到了改善,体育文化和竞技精神得到了弘扬,各种带着奥运标识的生活用品在市场上热销,进入到千家万户,各种媒体的宣传,深刻地改变了国民的价值观念。当然,会展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还有可能出现新的特征。

来源【会展经济学】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展会管理软件
上一篇:绿色会展听慧展说下一篇:会展、会展产业与会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