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86464333

当前位置: 首页 >慧展新闻>会展的意义研究

会展的意义研究

信息来源:慧展 浏览数量: 9931 次 发布时间:2017-12-09

“往下做”和“往上做”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表达是产业界和学术界在研究上的差异,一个重视实践环节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一个重视理论上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只看到实践领域要讲科学性,忽略了理论领域也要讲科学性。操作流程要科学,方法要科学,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可能有实践的成功;同样,理论研究必须实事求是,逻辑严谨,推理严密,方法科学,没有正确的方法,同样不可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往下做”和“往上做”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不存在理论和现实两个世界。研究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业界实践也需要搞研究;实践操作也不只是产业工人的事情,理论研究者也需要去实践。这就是理论工作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重要原因。毛主席在其重要论著《实践论》中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不论是企业家还是学者,都要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不能只看到区别,看不到联系。
二是会议和展览的共同性是什么?特殊性在哪里?如何看待展中会和会中展的区别和联系?这涉及到的是会展活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主张,不能只看到一般性,看不到特殊性;也不能只看到特殊性,看不到一般性。《庄子》里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从特殊性的角度来看,天下没有相同的事物,肝和胆就如同楚国和越国一样毫无关联;从一般性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相同的。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事物的一般性,就觉得这是一个类别的;看到事物的特殊性,就觉得区别很大。这是认识上的局限。要正确认识事物,就要突破这个局限,要坚持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看待。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用“共相”来表示一般性,用“殊相”表示特殊性,称谓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二、会展活动的一般性

会展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属于会展活动的范畴。这是一个共识。Goldblatt就写了一本书叫《Special Events》,翻译过来就叫《特殊活动》,也有人翻译为《特殊事件》。但是“特殊活动”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特殊是相对而言的,所有活动都具有特殊性,会展是特殊活动,其他活动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特殊活动。会展因为具有了“活动”的一般性,所以我们说它属于“活动”的范畴。同时,会展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不过,在这个“特殊”的里面,同样存在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同性和差异性)。就是说,一般和特殊是相对而言的。会展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而言,它是个“特殊”,但同时它又是对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的一般性概括。所以,研究会展活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既要研究会展与活动的关系,也要研究会展活动内在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一)会展的定义
关于会展的定义,我在《什么是会展》和《会展与会展产业》两篇文章中都有详细论述。我在文章中提出,会展属于活动的范畴,并非仅仅指会议和展览,而是“会”+“展”,是会议、展览和各种主题活动的统称。只有同时具备集体性、和平性、计划性、临时性、主题性等五个条件,才属于会展活动的范畴。集体性,指的是三人以上参与,而不是一两个人参与;和平性,是指友好和平的活动,而不是暴力恐怖和对抗性活动;计划性,是指会展活动不是临时突发的事情,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临时性,是相对常规性工作而言的,是临时性事务;主题性,是指有目的有主题内容的活动。因此,会展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特定主题和程序进行的一次性或临时性的集体和平活动。
在五个要件中,“和平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开展,集体活动就是指集体和平活动,自明性的内容可以在表述中省去。会展定义也可以更加精练地表述成:会展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特定主题和程序进行的临时性集体活动。
(二)会展与活动的关系
会展活动属于活动的范畴,当然具有“活动”的一般规定性。汉语中,“活动”一词有很多词义,可以指运动,动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灵活等等。这里的“活动”概念,用到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的词义。活动,可以是某个人的行动,也可以是某一群人的行动;可以是突发性的行动,也可以是有计划的行动。会展活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会展”的外延要小于“活动”,也就是说,会展是活动的一部分。
但在实践中,情况又有所不同。众所周知,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会展,会展活动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会议,有展览,也有综合了会议、展览、演艺活动、赛事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大型综合性活动,还有很多小型的叫不上名字的会展活动。除了会议、展览等特征鲜明的活动有固有称谓之外,其他活动要么叫做“会”,如演唱会、宴会、庙会;要么就直接叫做“活动”。大型的,就管它叫“大型活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直接将“会议”和“展览”叫做活动,而是用“活动”来指称会议展览以外的活动。也就是说,出现了用“会展”的上一级概念来表述会展的下一级概念的情况。这样,问题就来了,同时出现了两个“活动”概念,一个比“会展”的外延大,一个比“会展”的外延小。这说明“活动”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而不是“会展”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用法。在会展概念体系中,可以用狭义的“活动”概念来指称除了会议和展览之外的会展活动。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会展主要涵盖三个部分:会议、展览与活动(狭义)。
在中国,“活动”一词是白话文运动之后产生的新词汇,1915年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还没有收入这个词。因为举办活动,往往因事而起,要完成一定是目标任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把这种有主题、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就叫做“事”,比如红事,白事,等等。办宴会,组织大型活动,也都叫“办事”。这种叫法与英语环境下的event大体一致的。
在英语中,对会议、展览、活动等概括性的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数个具体词汇的首字母拼合成新的合成代码。英语中这类表达有:M&E,MICE,MEEC等等。当然,这样的代码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单词或概念,只能算是一个过渡。二是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描述,而不是代码。现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用event来表述有计划的主题活动,与中国学者讲的“会展”概念大致相当。event相当于中国传统中的“事”,在牛津在线词典中,event的解释是:A thing that happens,especially something important。一般译作:“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事情”或“事件,重要事件”。有三个义项,分别是:
1.A planned public or social occasion;一般译作:有计划的公共社交场合,活动;
2.Each of several particular contests making up a sports competition;一般译作:比赛项目;
3.Physics A single occurrence of a process, e.g. the ionization of one atom.一般译作:事情的进程。
event的本义就是“事”,尤其指“特别重要的事”,“活动”只是意译。event所指的“事”,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对抗性的,可以有计划的,还可是突发的,可以是人相关的,也可以是物理的。为了和一般性的event有所区别,西方学者就把有计划的主题活动称作“特殊活动”(special event),在使用中如无特别说明,event就是指special event或者是planned event,是与“会展”相当的概念,而不是说会展里面有会议、展览和特殊活动。Donald Getz教授在《Event Studies》一书中明确指出,Event studies的对象就是planned events,范围包括:individual celebrations and community festivals, sports, business meetings and exhibitions,mega events。Goldblatt教授在《Special Events》中Event 的子领域包括:Civic events,Exposition/exhibition,Fairs and festivals,Hallmark events,Hospitality,Meetings and conferences,Retail events,Social life-cycle events,Sports events,Tourism。Goldblatt教授所列举的子领域,其实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会展”之义。从总体上看,event management所讲对象和我们讲的会展管理的对象是基本相当的。
(三)会展活动内在的共同性
武老问到的问题:“会议和展览的共同性是什么?”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会议、展览、演艺活动、赛事活动、博览会、大型节庆活动的共同性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本质上追问的是一个问题,就是会展活动内在的共性问题。会展活动内在的共性,其实在其定义中就已经指明了。就是说,同时具备计划性、主题性、临时性的集体和平活动都属于会展的范畴。会展活动的内在共同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事”是会展活动的核心和主线
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会展领域,“事”是会展活动的核心和主线,或是为满足精神需要,或是满足物质经济需要。如果没有事情需要讨论,没有事项需要集体来完成,开会就变得毫无必要;如果参展商都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采购商的渠道,组织展会就变得可有可无;如果离开了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美好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体验,节事活动也难以成功。会议,展览,演艺活动、赛事活动、婚庆活动、大型标志性活动等等,无一不是围绕某件事或一系列事项来动议、策划、立项、组织实施和完成的。“事”在会展活动中集中表现在主题、任务、目标、成果等方面。这些“事”都指向特定的群体和对象,而特定的群体对象也因“事”而聚集。正是因为与所办之“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或者“事”与愿同,心所向往,相关人员才会主动积极参加会展活动。
第二,都是有计划的临时性活动
很多人对会展活动的临时性特点不理解,认为按照一定频率举办的会展活动,一届一届地办下去,不应该是临时性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临时性与日常性(常规性)相对,是指对参与主体而言的有计划的非日常性活动。首先,会展活动对参与主体而言是临时性的,比如学校的日常上课属于有计划的集体活动,但是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既定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任务,是常规性活动,不是临时性活动,因此,不能说学校任课教师的授课活动属于会展范畴。不过,学校里组织课堂外的学术讲座,对于演讲嘉宾和听学术报告的学生来说,都属于临时性的事务,不听学术讲座,不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对于演讲人而言,主办方邀请他作报告,他不接受邀请,不会影响他的日常工作安排,接受邀请,也只是一个而临时性的任务。所以,高校里课外的学术讲座一般都属于会展的范畴。至于连续性举办的会展活动,虽然是一届一届往下办,但是每一届都是独特的,对于参与主体而言,也都是临时性事务,一届一届往下办不影响会展活动本身的临时性特点。
其次,会展活动的主体本身也是临时性的。举办会展活动,一般会组建领导小组、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等等,成员都是来自于各个相关单位的人员,属于临时性组织,活动结束,临时组织使命完成就宣告解散。同时,在会展活动举行的现场,一般都会根据活动的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作为临时工作人员,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团队即解散。当然,随着会展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重大的品牌会展活动成立了常设机构专门负责会展活动的筹备工作,市场上专门从事会展承办的公司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会展活动来说,依然具有鲜明的临时性特点。就是说,会展活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起始和结束的时间点,会展活动的参与主体在参加完会展活动之后,还要回归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不是无限期地参与下去。
第三,参与主体多元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是会展活动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各行各业都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会展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主体都是来自多边的,主要有主承办方,嘉宾和重要演讲人,参展商,观众,专业买家,演出人员,新闻媒体人员,服务人员,志愿者,等等。即使是组织内部举行会展活动,也同样要进行参与角色的分工,使之成为多元主体状态。如单位内部搞文艺演出,就需要选拔出节目表演者,主持人,安排好服务人员,甚至也需要邀请嘉宾出席。关于多元主体参与,可以用“一分为三”来概括,主要有:组织方,供应方,参与方。
组织方主要包括: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等;
供应方主要包括:场馆方,技术供应商,现场服务商,广告商,新闻传播机构,公关礼仪机构,公共服务方,酒店,交通,金融,安保,演讲人,经纪人公司,出版机构,旅行社等等;
参与方主要包括:参展商,专业观众,普通观众,买家团,采购商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主体多元,并不是说多个人参与,而是参与人代表多方。比如家庭内部多人聚餐属于集体活动,但并不属于会展活动范畴,因为虽然参与人数多,但并不代表多方;而家里老人做寿,举办寿宴,邻里乡党社会贤达来祝寿赴宴,这样的宴会上,参与主体有多方代表,属于参与主体多元的情形。
第四,项目团队精干,临时工作人员需求大
由于会展活动都是以项目形式运作,在运营会展项目的过程中,就会用精干的的项目管理团队来执行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有效控制,确保会展活动圆满成功。从管理上来说,执行团队精干,可以保证高效调度和指挥,也可以降低项目运营的人力成本,不过,当会展项目执行到关键时刻,执行团队的几个人就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了,这时候就产生了临时工作人员的用人需求。一般而言,会展活动的规模越大,对临时工作人员的需求就越大。在大量的公益性会展活动中,到处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第五,跨界融合,注重体验
会展活动涉及到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都会有自己的体验。俗话说,“众口难调。”会展活动要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员都有愉快的满意的体验,绝非易事。所以,会展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者越来越多地调动各种元素,加速跨界融合,来让参与人产生良好的体验,实现会展活动的既定目标和任务。会展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是人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通过跨界融合,实现良好的沟通、展示、交流和体验,把会展活动办得圆圆满满。

正是因为有这些共性,使得会展活动在内容和形式的策划上越来越综合,展览会上也举办各种会议和表演活动,节事活动中不但有展示、交易活动、文化节目,还有各种体验场馆和会议等等,大型会议上,也有小型展示,文艺演出,甚至举办赛事活动。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会展活动的内在共同性使得其区别于其他的活动,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

三、会展活动的特殊性

人类的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展活动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活动,可以说,会展是活动中的特殊。而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等又都是会展活动中的特殊。上一部分谈了会展活动的内在共性,其实就是会展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特殊性。这一部分谈的是会展活动内在各个活动形式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内在各部分的特殊性。换句话说,就是: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等等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一)会议的特殊性
会议是以口头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议事集会活动。“口头交流”与“议事”,这是会议活动的关键性特征。第一是要有事可议,第二是该“事”有必要召集各方前来商议,也就是说有议事的必要。有了这两点,会议就有了召开的必要性。议事,就会以议事规则,流程,以及商议的结果,也就是会议的规范与“共识”。有时候,为了使得商议事情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会议在主体会议商讨环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宴会活动等内容,有所谓的“会中展”,“会中演艺活动”,等等。但是会议中的展览和其他相关文艺活动与宴会活动等等,都要依托“会议”来开展,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会议也不会因为组织了附设的展览活动或演出活动等而改变了活动的性质。
(二)展览会的特殊性
展览会虽然也叫做“会”,但与会议有明显的不同。展览会是以展览展示为主要形式的集会活动。展览展示是展览会的标志性特征,同时,展览会是一个临时性的集体活动,展示陈列不能等同于展览会。各种博物馆、陈列馆都有常年的展示陈列的展品,但是如果不是专场组织的活动,就不属于会展范畴。有的大型零售商,如宜家家居在大型的商场中开展体验式的展示,像这样的陈列和展示,也不属于展览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各行各业都可以办会展活动,博物馆和陈列馆当然也可以组织展览活动。
有的展览会还同期举办很多会议,如新产品发布会、技术交流会等等,所谓“展中会”。“展中会”只是展览会的一部分,属于附设活动,与“会中展”一样,也不同喧宾夺主。展览会也不会因为办了一个会议就变成了会议范畴。哲学上经常讲量变和质变的规律,如果展览会在发展过程中,附设会议活动规模远大于展览活动,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况,那么,这个展览会就演变成了综合性的会展活动,而不能简单视其为展览会。一般而言,综合性大规模的兼有会议、展览和各种附设活动的展览会,行业中称之为博览会。
(三)节事活动的特殊性
因为“活动”的概念非常复杂,为了避免概念混乱,所以我把会议和展览以外的会展活动都统称为“节事活动”。这种说法也许和学界从事节事活动研究的学者不一定一致,仅代表本人的一家之言,方便指称而已。除了会议与展览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会展活动。三百六十行的会展活动,理论家不可能把会展活动分成三百六十个类别,而是要提炼概括,方便人们学习和掌握。随着实践的深入,行业的发展,再逐渐进行调整和发展。
节事活动区别于会议和展览活动,其活动形式既不是以议事为主,也不是以展览展示为主,而是以基于文化的参与和体验为主要形式。节事活动可以是传统节日的纪念,重要事件的纪念,庆祝,仪式,典礼,也可以是竞技,休闲,表演、休闲娱乐、商业活动等等。节事活动所围绕的这个“事”,不是进行商议和研讨的“事”,也不是进行展览交流的“事”,而是参与和体验的“事”,通过构建一种体验氛围,使参与者获得文化情感体验。
节事活动在具体的活动名称上,有的叫做“会”,如庙会,赛会,晚会,宴会,元宵灯会等等(还有的叫“大会”,是大型集会的简称,不同于作为会议的大会);有的叫做“节”,如啤酒节,油菜花节,文化节,开渔节,风筝节,等等;有的叫“庆典”或“典礼”,如开业庆典,婚礼,丧礼,成人礼,等等;也有的叫“年”,“周”,“日”,如旅游年,文化年,会展文化周,会展人日,等等;还有的直接叫活动。
由于节事活动涉及的范围极广,并不容易做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关于其特殊性,是相对于会议和展览而言的。这是把握节事活动特殊性的总原则。
有一种“事”,叫“奖励旅游”。这是组织机构从激励员工的角度出发,委托会展公司或旅游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的专门旅游会展活动。奖励旅游属于会展与旅游的交叉领域,既不属于会议,也不属于展览,本人就把它归于“事”的范畴,列入节事活动。
还有一种活动,英文叫mega event,一般译作“大型活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一门《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的课程,就是关于大型活动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的专业课程。大型活动的活动形式多样,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参与人员众多区别于形式相对单一的会议和展览。但是,大型活动中,有大型会议,大型展览,大型节事活动。把“大型活动”纳入到节事活动范畴,逻辑上难以讲得通。因为这种概念是从规模的角度界定的,与从活动形式上界定不属于一个标准,所以,本人认为不宜把大型活动放到这个分类法中来分析。

四、研究会展活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重要意义


会展活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是会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会展学理论的构建和具体的产业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当深入开展研究和探讨。
(一)会展活动一般性的研究对于会展学体系构建和会展行业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会展活动一般性的研究,对于会展行业的整合与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新兴产业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具体的产业活动中,从业人员往往只注意具体的现象,不会从一般性上去做深入研究,政府部门的产业管理职能分工也是根据具体行业发展的情况来展开。但是,产业是发展变化的,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在进行行业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会展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一开始都是主办方自己来策划组织安排,后来才逐渐出现专门从事会展服务的个人和机构,“会展”概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会展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研究是落后于产业发展的,所以有的机构虽然做的是会展服务,但是并不认为自己是会展服务。要让三百六十行的会展从业人员都产生行业认同感,仍然需要时间。有一次,我在一个会展行业大会上遇到一位专家,交流中发现他是搞节庆研究的,这位专家非常严肃地告诉我,节庆研究绝非会展研究。我就想,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更何况是行业中的实践者呢?搞婚庆活动的公司认为自己属于婚庆服务行业,搞活动策划的公司认为自己属于活动行业,搞奖励旅游的公司认为自己是属于奖励旅游行业,都不认为自己属于会展行业。会展学理论家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对会展活动的一般性研究,达成社会共识,推动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促进会展产业发展。
国家如果认识不到会展活动的一般性,就难以形成科学的政府职能分工。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前,国家很多部门都出台了会议、展览与活动的行政规章,层层审批,把关很严。加入WTO以后,2002-2016年的15年间共取消了63项与会展相关的行政许可审批文件。2007年10月1日由国务院签署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规定,公安机关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实行安全许可制度。公安机关要求会展活动的申报方提供举办活动的批件。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在没有取消63项会展方面行政许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去哪里申报审批,现在取消了,公安局又要批件,一来二去,反倒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个政府部门来监管会展业了。我国会展监管的政府部门目前还不明确,属于多龙治水。
我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下设的业务四处,其九项工作职责中,会展方面的有5项,分别是:
1、负责拟定会展业法律法规、发展政策和促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2、负责会展业的促进与管理工作;
3、指导、管理境内及赴境外举办的各类展会;负责在境内举办的涉外展览展会许可管理,参与赴境外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的审批管理,负责非商业性境外举办展览业务;
4、负责开展会展业、国际货代等相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多(双)边物流及运输协定的谈判;
5、负责联系会展业相关行业中介组织。
国家旅游局在内设机构中没有会展专门部门,但是国家旅游局却在2016年12月19日发布了《会议服务机构经营与服务规范》(LB/T 059-2016),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都用了较大篇幅提到了会展规划。
我国与会展业极为密切的机构还有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这是全国性对外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在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建设了分支机构。官网上列出的与会展相关的职责有:管理全国出国举办经贸展览会,负责中国参加国际展览局和世界博览会事务;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经贸展览会、论坛、洽谈会及有关国际会议。有的地方贸促会进行功能转换,改名为博览局,如成都市贸促会又称成都市博览局。
总之,认识到会展活动的一般性,意义深远。理论界的科学分类体系研究和行业的科学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对会展活动一般性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二)会展活动特殊性的研究对于市场细分、会展精准服务以及会展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应当引起研究者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任何会展活动都要确保其具有特殊性,才能确立其独特的价值。准确把握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可以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提供精准的会展服务。不论是会议,展览,还是节事活动,特殊性是其保持独特属性的关键所在。举办会展活动,应当充分研究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围绕活动的目的与任务,调动一切积极的元素,将其整合为一个完美的可执行方案,使参与者有良好的活动体验。
会展活动的特殊性既是会展活动区分于其他活动的关键,也是会展产业内在子产业科学分类与发展的基础。会展产业下是否应该包含会议产业,展览产业,节事活动产业?或者说,还有其他的子产业可以单独出来与会议业、展览业并列?这些都需要根据会展活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来展开研究,建立内在的逻辑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展产业的子产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准确把握会展活动的特殊性,确立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会展活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是研究会展活动的基础性问题,作为会展学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不能只看到一般性,看不到特殊性,也不能只看到特殊性,看不到一般性。一般性和特殊性是统一在会展活动中的,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认识到会展活动的一般性,可以找到行业的认同感,可以确立会展学的科学分类体系,科学开展行业管理,还可以推进行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认识到会展活动的特殊性,可以强化会展活动的独特性,可以加强对分类的认同,还可以构建精准服务的体系,促进子产业的发展。

来源【会展经济学】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展会管理软件
上一篇:会展、会展产业与会展经济下一篇:英语言环境下“会议”概念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