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86464333

当前位置: 首页 >慧展新闻>用影像记录梦想 用影像传播希望

用影像记录梦想 用影像传播希望

信息来源:慧展 浏览数量: 655 次 发布时间:2017-02-21

用影像记录梦想 用影像传播希望

——“中国梦”影像公益广告主题展作品选登与评介

7月4日至1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摄影报社承办的“中国梦”影像公益广告主题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行。作为我们的中国梦——全国优秀艺术作品展览之一,本次展出的50幅作品,是以摄影作品为主体,提炼主题要素并辅以设计制作打造而成的独具影像特色的公益广告作品。展出作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内涵,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风尚为己任,表现中国当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建设成就,把中国人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把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激励更多的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14年1月4日,“黑河好八连”执勤哨兵李泽钰、冯旭冒着零下35摄氏度严寒,巡逻在北疆边防线上,为祖国人民站岗。魏建顺 摄

2011年1月23日,在杭州打工的贾成银一家晚上10点从杭州坐上回成都的火车,第二天从成都再乘火车到绵阳,下午坐客车到元山镇,搭两个小时顺风车,再走半个小时山路,经历46个小时后终于回到老家剑阁县元山镇红旗村。相隔4年的一家人终于在春节前团圆。刘 亮 摄
 

担当时代重任 讴歌中国精神

——写在《中国摄影报》“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发布50期之际

□ 魏天顺(《求是》杂志社副秘书长)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时代精神必然推动实现伟大的梦想。纵观当代中国之大局,瞻望中华民族未来发展之大势,无不聚焦成一个闪亮的焦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摄影界广泛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明确方向。

在激情迸发、举国筑梦的伟大征程中,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摄影报社,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国文联等五部门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的号召,认真贯彻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进一步开展“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的要求,主动发挥媒体社会之公器的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科学运用专业优势,采取创新创作的方法,热情讴歌中国精神,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自今年1月3日至7月4日,在《中国摄影报》1版头条位置隆重推出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在半年时间之中,相继刊登50期。作为出版频率为一周两期的报纸,意味着每期必发,实在难能可贵。大型“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自面世以来何以好评如云,获得成功?

——紧密围绕实现“中国梦”,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讴歌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是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的中心话题。这些影像公益广告刊发的作品,无论是反映传统文化、道德风尚、真挚情感、美好生活方面的内容,还是反映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祖国昌运、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无不充满正能量,富有向心力。在这些作品中,有反映冒着零下35摄氏度严寒,巡逻在北疆边防线上,为祖国人民站岗的“黑河好八连”执勤哨兵的《戍边卫国》等作品;有表现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共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聚京华 议国是 谋改革 绘蓝图》等作品;有《一桥飞架南北,助力中国速度》、《同舟共济海让路》等反映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作品;还有《江山如画 壮丽似锦》、《爱,温暖了整个冬天》、《感受自然律动 珍视生命存在》、《让爱永远住我家》、《裕固族歌手的文艺复兴之路》、《一生相守 百年好合》等反映优秀文化、社会和谐、优美环境、美好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纵观刊出的作品,幅幅作品紧密围绕实现“中国梦”而制作,篇篇内容结合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而编发。选题独具慧眼,编排颇具匠心,作品尤为显得真实、生动、可爱和感人。

——尊重摄影创作规律,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这批大型主题公益广告,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充分得益于对摄影艺术创作规律的客观把握,以及对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造型语言的综合运用,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形成了强大的视觉艺术冲击力。例如,3月28日刊发的题为《保护野生动物 尊重生命个体》的作品,拍摄于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呈蓝色主基调的作品,在黄金分割线之上闪烁着一束亮光。恰在这个光区内有两只由左下方向右上方漫步奔向远山的“情侣”狼。它们在雪后的沙漠旷野上留下一道清晰而坚实的足迹。这道足迹,又形成了一条略呈弧形的对角线,恰与“闪烁着一束亮光”斜向交叉,打破了平衡,形成了动感,促使美感诱发点愈加突显和集中,为人们正确理解作品内涵发挥了向导作用。欣赏这幅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作品还在优美静谧中昭示人们: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从题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找准着力点 拥抱新希望》、《感受自然律动 珍视生命存在》、《让爱永远住我家》等作品,题材丰富,涉猎面广。有的让人喜悦,有的催人振奋,有的发人沉思,有的令人震撼!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而且还引人入胜。具有如此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怎能不征服读者、赢得读者、令读者怦然心动呢?同样,他们在艺术表现上亦有独到之处,或在构图或在用光或在影调等方面出新出彩,各展其长,相得益彰。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高社会时尚引导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码技术的普及,摄影艺术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目前,人类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家,亿万影友在‘咔嚓’”的现象已被社会现实所印证。专业摄影工作者和广大摄影爱好者这支宏大的摄影创作队伍,既是巨大的内需消费的拉动者,更是一股强大精神产品的创造力量。在这支创作洪流铺天盖地而来的巨大背景下,“镜头对准什么”、“照片反映什么”,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摄影审美价值观”等问题,不仅成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且也是广大摄影爱好者密切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把广大人民群众摄影创作热情,及时引导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力,使之成为“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的健康力量显得倍加重要。中国摄影家协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中国摄影报社联袂推出的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就是正确引导这股“创作洪流”,达到创造“强大精神产品”目的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了解,在“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推出之初,稿源并不丰富,多以组稿为主。然而,仅仅经过数月的活动实践,就得到了业内外广泛的认同,稿件源源不断,好评滚滚而来。“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的及时推出,犹如在亿万影友中确立了坐标,竖起了旗帜,使大家明确了方向,找到了路径,在业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可以相信,这项重要活动,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精神力量。

——创新作品表现方式,提升作品艺术说服力。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活动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创新作品表现方式是其关键的一招。运用新闻的方式表现艺术作品,提升艺术作品的认知度和说服力。比如,5月9日刊登的题为《生命接力让爱延续,“心灵”之光连通你我》的作品,说的是“2014年5月1日,21岁的广西小伙叶劲因脑肿瘤晚期被宣布脑死亡,经家人同意,他的心脏被捐赠给北京的小包延续生命。为了这场‘换心’手术,广西北京两地接力调动多个部门上演了‘生死时速’。5月2日晚10时30分许,这颗心脏终于在小包身体里再次跳动起来”。影像公益广告展示的是5月2日,为了确保飞机能够顺利降落,以及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地面引导员正在指引直升机降落在北京安贞路沿线的马路上。这幅作品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基础上,加上新闻的五个“W”,加快了读者对作品的认知速度,发挥了对作品的导读作用,从而使作品的说服力陡然提升,是单纯的艺术作品说服力所不及的。同样,“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在拍摄制作上的大胆创新,亦为增强作品的说服力注入了新的技术含量。1月10日刊登的题为《呼吸之间》的作品报道说:“2013年11月11日至24日,记者在沈阳北陵公园同一点位,连续14天拍摄,依次拼接成天空对比图,其中23日、24日空气质量最差。”把新闻与艺术完美结合,将拍摄和制作有机统一。在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在揭示主题上达到对比鲜明、一目了然。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享有“摄影家之家”盛誉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协同中国摄影报社,紧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主动承担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大型“中国梦”主题系列公益广告活动,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摄影艺术作品和独具权威性的新闻报道融为一体,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着力倡导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提高了对摄影时尚的引导力和推动力,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践证明,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活动,通过创新创作形式,实现了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宣传效果。大型“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活动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为我们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果青春有一百种颜色,我选择军营的绿色。如果青春有一百张脸孔,我选择汗水浇灌的坚韧。2013年7月26日,武警合肥支队女兵在高温下训练。吴 芳 摄

2014年5月1日,21岁的广西小伙叶劲因脑肿瘤晚期被宣布脑死亡,经家人同意,他的心脏被捐赠给北京的小包延续生命。为了这场“换心”手术,广西北京两地接力调动多个部门上演了“生死时速”。5月2日晚10时30分许,这颗心脏终于在小包身体里再次跳动起来。图为5月2日,北京,为了确保飞机能够顺利降落,以及周边道路的交通安全,地面引导员正在指引直升机降落在安贞路沿线的马路上。 付 丁 摄

2013年9月14日,沈海高速温州苍南段,此处连接着浙江与福建两省。沈海高速公路辽宁段,是中国内地第一条通车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 陈益科 摄
 

影像“中国梦”:表情·故事·记忆

□ 李树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梦”作为一个感受、认知和理解当下中国和时代的核心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这个梦把亿万中国人凝聚起来,有最大的利益宽容度、最多的思想共识、最强的情感共振。这个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出来的梦,带着个人与家国的血脉融合,揣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认,透着黑头发、黑眼睛的光亮,染着土地和皮肤的黄色,在一眼望不到头儿的长城的绵延中,酝酿和生发,感染着地球村的公民。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熔铸在一体,它是56个民族中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

摄影,因其相对的客观性,更容易走进历史;因其直观和快捷,更容易凝冻形象;因其现场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因其选择性,能够体现价值走向;因其瞬间性,能摄取行为和过程的高点,理应成为抒写中国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作为摄影人,用摄影的形式,多方位、多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拍摄和反映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理应成为时代主题。汇聚正能量,抒写中国梦,理应成为我们的摄影之梦。

“中国梦”的摄影,需要以全球视野,动态地把握,系统化地梳理,历史地看待;需要以中国人的主体精神,记录和呈现出中国百年来自然、社会和人的客观面貌,需要从百姓民众中的进取和创造中发掘中国精神,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巨变中梳理和呈现出中国道路。“中国梦”的摄影,可以有无数的机位、无数的瞬间、无数的角度和无数的专题来表现,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我们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主体对象,以赤子捧心的热忱,深刻认识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深切体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情感所在,从而拿出能够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作品。

在摄影观看中提炼中国表情

“摄影式观看”,最先发现的就是被忽略的表情。辽阔大地的壮美影像,集聚了难以言传的地球表情。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到三沙秀水、永暑岛礁,从莽莽昆仑,到黄海滩涂,从长江、黄河和青藏铁路,到京九动脉、南水北调、大运河,如果把摄影人航拍的作品按照地域,拼接起来,鸟瞰中,将是多么壮美的景象!如果我们驾车穿行,在地表平视,数不尽的景观也会令人目不暇接,47项世界遗产、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很多有待列入的遗产项目,都值得我们凝视、凝视、再凝视。这是地球自然和人类族群千万年锤炼出来的精神家园,召唤我们去感受和认知,让我们在楼兰古国的遗址上发呆,在嘉峪关的城门上看牧归,在冈仁波齐看峰,在梅里雪山看月,在霞浦看渔家女的织网,在白石山看野长城,在坝上听悠扬牧歌,在婺源看油菜花,在宁夏藏兵洞看明朝的小麦粒,在云台山看水,在黄山看松,在峨眉山看佛,在元阳梯田的云雾中品茶……也许有人说,你又开始误导影友一窝蜂地去拍摄一个地方了,不是的,难道我们不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拍过的地方进一步怎样拍摄?没有拍摄过的地方还有哪些,该如何拍?地形学?地理学?艺术学?如果你走下高速公路,盯住一个地域,深入下去观看,还有很多局部、很多细节,值得以摄影方式放大了细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难道不是吗?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构成中国表情的元素。

百年中国历史影像,呈现着华夏儿女的表情。鲁迅先生在国民性的分析中,多次批判国民的麻木。作为影像研究者,我在策划和编辑“百姓百年——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过程中,汇集20余家外国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的影像档案,看到了1860年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由外国摄影家以平和态度拍摄的大量中国人的影像。我们把这些影像与后来各个历史时期摄影家拍摄的新闻和社会纪实影像,综合起来,按照百姓生活的几个方面——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稼穑耕读、哀乐忙闲等线索,梳理出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那时的中国人目光呆滞、表情卑怯、体态羸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性分析的准确。什么是麻木?麻木就是不敢有梦想,不能有梦想,想不到应该有梦想,有了梦想也会变成空想的状态。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表情有了很大变化,眼睛有光了,脸上有了不平之气,一大批关于混乱、抗争、牺牲、救国的影像涌现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天空变得明朗,中国人站起来了,呈现出集合性的纯洁昂扬。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逐步变得自信、自强,表情、体态和个性越来越鲜明、多样化,色彩更加丰富。这一百年,中国百姓的表情演化历史,最直接地表征着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变迁。

用真情影像讲述中国故事

在当下,中国获得巨大发展的现实基础上,“中国梦”的理念,要求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梦想,敢于有梦想、勇于实现梦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胸怀梦想,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奋斗,将汇聚成一股浩浩荡荡的洪流。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有普通百姓自强不息、实现梦想的动人故事,有超乎我们书斋里想象的人性迸发。关键在于发现和呈现。摄影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之一,即在于其与客观对象的直接关联性,影像处于现实与艺术之间、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现实与梦想之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摄影的属性来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梦。

中国故事影像不应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自恋,不应是对某类获奖作品的模仿,更不应是猎奇和对乞食者的刻意追寻,甚至不是一般报道摄影中的宣传图片。这类影像应该是直面现实和扑向生活第一现场的记录,是思想之光与现实反射光在镜头通道中的碰撞,是中国人气质和性格的外在显现,是中国人与人深层关系的揭示,是强烈梦想引领现实走向的故事化呈现,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瞬间细节,有一见就无法忘怀的生活底色和生命质感。比如,在《中国摄影报》的“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中,有合计209岁老夫妇携手站立望海的故事;有“黑河好八连”边防巡逻的故事;有唐山市南湖公园携手救人大学生的故事;有南极中国直升机搭救俄罗斯船员的故事;有为救病人,在北京安贞路上引导飞机降落的姑娘的故事;有下水道维护工余金维的故事;甚至还有阿尔金山上狼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影像“中国梦”。这些影像,体现了中国人的主体性。

中国人在影像中的主体性,并不是摄影术一推广,就自然获得的。60多年前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的眼中和心里,是愚昧、麻木、极度贫困的奇怪动物,是摄影中摆布、猎奇和肆意夸张扭曲的对象,有大量的西方人拍摄的19世纪中后叶及20世纪前叶的影像为证,真正平等待我之影像有几何?如今,中国人自信地走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也能从容地看中国以外的世界,拍各种各样的外国人了。这是摄影中主体性的觉醒,是国际摄影中的一个梦想的实现。中国人正在以自己的视角、文化判断,框取现实,塑造影像中的世界。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是千百万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不懈奋斗的历程,是活性、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僵硬的概念。我们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着眼于一个个个体梦想的具体实现,着眼于发现和呈现一个个人物充满活力和各种可能性的奋斗历程,以小见大,从而体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要到现实生活的第一现场去,了解和熟悉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和各种职业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采集到常人看不到的场景、面貌和人物性格,才能使影像产生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才能塑造出胸怀梦想、脚踏实地、勇于进取的中国人的当代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发扬中国文化传统,把中国美学精神与摄影的先进技术相结合,以中国风格的影像凝冻住中国人梦想故事中的动人瞬间。

十几位渔民抬起一条小船,“一二、一二”,喊着号子一步步迈向大海。在海南万宁和乐镇五星村的海边上散步,可以每天目睹这样的胜景。这些祖祖辈辈靠海而居的渔民还在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自然法则中乐观地安放希望,也安然地接受命运的转折。柳涛 摄

2014年1月11日1时27分,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300余栋房屋被大火吞噬。独克宗古城具有1300多年历史,被人们称为“月光之城”,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

图为发生火灾之前的独克宗古城。 魏 伟 摄
 

在影像梳理中凝聚集体记忆

影像,特别是有现场细节的影像,构成了当下公众视觉记忆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反映自然的、社会的,还是个人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影像,会形成公众的集体记忆。持续的、有选择的影像链条,在历史文献中发挥着凝聚集体记忆的强大效能。

目前,摄影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和日常化。人人拍、时时拍、处处拍,已经是摄影的常态,影像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解放。摄影者,在一线拍摄照片,摄影机构和媒体应集中力量选择照片,从照片中提炼影像,从影像中提炼作品。

影像“中国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汇聚摄影界的力量,在影像的海洋中择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意识、系列化地把影像“中国梦”的视觉记忆链条打造起来。

摄影之眼已经突破暗光的局限,延伸到了黑夜;突破水中的局限,延伸到了海底;突破天空的局限,延伸到了太空;突破机体的局限,延伸到了生命体的腹腔……然而,人类对于事物存在的瞬间仍然模糊,记忆仿佛永远是一块争议之地。只有更好地运用影像,才能搭建起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长河!

影像“中国梦”,你的梦,我的梦,他的梦!

(原标题:"中国梦"影像公益广告主题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举行)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请注明出处--展会管理软件
上一篇:武汉中学生国际发明展上拿金奖下一篇:昨日,“重庆名家写生邀请展”在巴渝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