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品
解决方案
赵绍龙、陆华、陈汝勤左起
高马得、陈汝勤婚前合影。
摘自陈汝勤图书
由扬子晚报与省作协、南京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心墨语》丛书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昨日下午在南京图书馆举行,十位作家赠书南京图书馆的同时,也为五十名读者签名赠书。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感言“从你们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方标军则非常认真地拜读了作家们的作品,对十位作家的作品一一加以点评。 扬子晚报记者 冯秋红 文 赵霞 摄
范小青感言:这是文化的自觉
范小青表示,这是一套文学上带有创意的作品集,十位作者均为资深文化人,在文学写作之外,有着比较广泛的爱好,注意加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修养,或书画,或戏剧,或影视,或文物收藏,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文化软实力,“这些书积淀了他们一辈子的经验,如果年轻的观众愿意翻翻,应该能看到一道不一样的风景”。她更表示,“江苏作家素有文墨兼修的优良传统。纸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无纸化写作的风潮中,如何做好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文心墨语"丛书收入了这么多作家自己的手稿、书法、绘画,这并非只是玩玩而已,而是一种文化的自觉、责任的担当。”
方标军书记称端午放假的三天,认真拜读了这套“创意独特而又具有史料价值”的丛书,“我的最大感受是,丛书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全身心投入写作之中,写人记事感物抒怀,文笔所至,令人遐想和感悟。一位作者在书中说道:我一生无悔。我理解,作者用人生阅历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冰陈汝勤 图书瞬间被“抢空”
在为读者签名赠书时,90岁高龄的梁冰和89岁的陈汝勤受到最热烈的追捧,两位老人面前准备的图书瞬间被“抢空”。
梁冰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十分清晰。有意思的是,他说自己的养生秘笈除了每天用冷水洗脸外,还有“每天看两小时《扬子晚报》”。陪同前来的他的女儿、作家梁晴揭秘:老先生每天都要派女婿下去拿报纸,如果拿不到,他就自己上街去买,一天不看都不舒服。
满头银发、风度宜人的陈汝勤十分低调朴实。她说,本来有一个十分宏大的构想,就是写自己与两个姐姐所各自代表的时代的命运,“一个比我大24岁,一个大我17岁,大姐生长在清朝,二姐参加了五四运动,我就想写三姐妹各自的命运,结果,因为后来与两个姐姐失去联系,对她们的情况不太了解,就写得比较粗糙。”她笑言,由于初衷没有实现,最后“写了我自己,写了爱人马得”。她自谦,“书写得不好,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能够在作协这样一个平台,写出自己的话,真的非常高兴”。
文墨兼修 十位作者都是文坛多面手
在现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本报副总编周桐淦介绍了十位作家的另一重身份:戏剧家梁冰、画家陈汝勤、新文人画代表人物刘二刚、书籍装帧专家潘小庆、书画家赵绍龙和陆华、书法家苏子龙、收藏家画家尹最良、画家诗人叶庆瑞和蒋义海……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墨兼修”的文坛多面手。
赵绍龙先生带领大家特别感谢了昨日到场的“幕后英雄”、画家郜科,“他为这套书付出很多心血”。他觉得,这套书之所以有一定的社会反响,是因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半个世纪的命运起落和艺术追求”。此外,对于作家来说,除了生活积累,还需要一个积累,就是“文学艺术修养的积累”,“中国的文化传统博大深厚,诗书画相互关联特别紧密。现在虽然时代往前走了,但优秀的传统不能丢掉。那么,我们的艺术修养从哪里来?我们十个人都是从兴趣开始,由热爱而痴迷,然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后积小成为大成,一步步走进深厚的传统文化里面。”会后,十位作家还泼墨挥毫,举行了艺术笔会。